時事觀點

 

 

 
 

 

     
 
 

「大湄公河次區域」GMS:六國共飲一江水

 

蔡百銓( 作者為真理大學講師、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大湄公河次區域」(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GMS)成員包括中國與其南方後院五國,體現中國「睦鄰友好」與「和平發展」外交政策,也是其倡議「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實際行動之一環,值得我們觀察。       

「大湄公河次區域」是亞洲開發銀行倡議的,1992年成立,旨在促進湄公河沿岸六國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性質有點類似1985年多瑙河沿岸八國成立的組織。

        200574日與5日,「大湄公河次區域」舉辦第二次高峰會 Second GMS Summit),地點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會上提出加強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七點建議」,同時宣佈中國將於2006年元日起,單方面向寮國、柬埔寨、緬甸三國擴大特惠關稅產品範圍。底下簡介這個組織。

-------------------------------------------------------------------

目錄

1. 湄公河與其流域

2. 前驅:「下湄公河委員會」(1957)

3. 「大湄公河次區域」成立(1992)

4. 第一次高峰會:柬埔寨金邊(2002)

5. 第二次高峰會:中國昆明(2005)

6. 總結

附錄:多瑙河沿岸八國次區域組織

---------------------------------------------------------------------------------

1.湄公河與其流域

湄公河全長4880公里,是亞洲唯一流經六國的國際河流,夙有「東方多瑙河」之稱。其上游位在中國境內,稱為「瀾滄江」,長度超過1800公里,占河流總長度逾三分之一;它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唐古喇山,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南部出境後,稱為「湄公河」。湄公河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匯入南中國海。

「大湄公河次區域」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居民約三億。在大多數地區,個人平均生產總額(GDP per capital)每天只有大約1美元。然而這個地區林產、漁業、礦業、能源(水力發電與石油蘊藏)資源豐富,蔚為亞洲經濟成長的一塊新天地。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金立群先生指出:在未來數年內,湄公河地區重點必須放在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以及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增加投資,以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平衡發展。有充足的證據表明,湄公河地區生物多樣性,如生態系統、物種以及基因資源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如果不採取行動,到下個世紀,湄公河流域50%以上的現有陸地和水域生態環境都有可能消失,僅未來數十年內,就會有三分之一消失。自然環境的退化,將使目前的開發工作功虧一簣。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陸建人教授指出:湄公河流域雖然資源豐富,但由於沿岸各國大多經濟發展落後,沒有能力獨立開發和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另外,這一流域的開發綜合性很強,涉及到航運、水能、林業、礦業、農業、漁業、旅遊、環境保護、貿易、投資、人力資源、禁毒等十多個領域,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據估算,至少需要投入2000多億美元才能見效。對於資金、技術和人才都十分缺乏的流域內各國來說,獨立有效的開發是很難做到的事。顯然,只有走合作開發的路子才有可能,而且,還必須廣泛動員國際力量的參與。 

 

2. 前驅:「下湄公河委員會」(1957)

早在1950年代,湄公河流域各國就曾嘗試合作。1957年,南越、寮國、柬浦塞、緬甸四國成立「下湄公河委員會」,對湄公河流域資源進行勘察、規劃、開發協調,得到30個合作國、17個國際組織和6個國際金融機構協助。在接著三十多年中,募集四億多美元資金,做了大量基礎工作,為後來的綜合開發提供豐富資料。

        但是由於戰亂等原因,該組織長期處於「休眠」狀態,直到1980年代末才恢復工作,但此時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3. 「大湄公河次區域」成立:馬尼拉(1992/10)

        1990年代初,東南亞地區進入和平與發展的新時期,區域合作潮流也遍及全球。1992年在「亞洲開發銀行」倡議下,中國與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六國政府,正式啟動「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與GMS其他國家接壤,是中國參加GMS合作的前哨。

1992年10月,「亞洲開發銀行」在其馬尼拉總部,召開首屆「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會議」(從第二屆起,正式稱為「部長級會議」),確立總體框架。參加該會議的國家,除了下湄公河沿岸五國外,還有湄公河上游國家中國。中國的參與對於大湄公河流域的整體開發和利用是不可或缺的。

          會議把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界定為「柬、寮、緬、泰、越、中國雲南省」。會議決定今後每年召開一次六國部長級會議,並確定八個主要合作領域:交通、能源、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貿易和投資、旅遊、通信和禁毒。

         2001年第十次部長級會議提出「未來十年戰略框架」,包括建設重要交通走廊、電信骨幹網、電力聯網及貿易、投資、旅遊等十一個標誌性專案。

 

中國的貢獻

        中國積極參與和推動「東協—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這是中國與東盟各國開展經濟合作的重要一環,也是中國倡議「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實際行動。   1992年起,中國政府先後參加「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東協倡導的「東協—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中寮緬泰四國毗鄰地區的「黃金四角經濟合作」等機制,還與「湄公河委員會」建立對話關係。

  從1993年起,中國開始參加「亞洲開發銀行」召開「大湄公河次區域部長級會議」。1994年,中國政府二十多個部門組成「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開發前期研究協調組」。接著,國務院指示國家計委完成《中國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開發合作總體研究報告》。此外,中國國家領導人在亞歐會議、10+3領導人會議等場合,多次闡明中方在地區合作的積極態度與立場。
          中國也於1994和1997年,分別與寮國、緬甸簽訂《瀾滄江—湄公河客貨運輸協定》。在水文資源分享方面,中國也與「湄公河委員會」進行友好合作,提供瀾滄江汛期水文資料。中國還利用瀾滄江的豐富水力資源,與泰國合資興建「景洪水電站」,建成後將向泰國提供電力。

          1997年,江澤民主席與東協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確認在開發湄公河盆地方面,雙方享有共同利益,承諾促進貿易、旅遊和運輸活動,加強對沿岸國家的支持。2001年,中緬泰四國正式通航。

4. 第一次高峰會:柬埔寨金邊(2002/11)  

       為了進一步推動GMS合作,2002年11月3日,「大湄公河次區域」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召開首次高峰會,決定今後每三年召開一次高峰會。這樣,GMS合作機制又升高一個臺階,目前已形成「高官會—部長級會—高峰會」這整套機制,使之成為當前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多種機制中最重要者。 

           首次高峰會達成三大成果:批准前一年部長會議制定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發展未來十年戰略框架》、簽署《大湄公河次區域政府間電力貿易協定》、《中國加入「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跨境客貨運輸協定》。 

中國總理朱鎔基在該會議上,提出三項建議:「平等協商、互利互惠」、「以項目為主、注重實效」、「突出重點、循序漸進」。

5. 第二次高峰會:中國昆明(2005/7

 2005年7月4日與5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雲南昆明市主持第二次高峰會。會議主題是「加強夥伴關係,實現共同繁榮」,議題包括「成就與挑戰」、「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指導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行動」。

 該會通過《昆明宣言》(Kunming Declaration),也簽署有關次區域合作成果檔,規劃未來合作方向和重點合作措施。這次會議是次區域諸國與「亞洲開發銀行」深化合作的一次重要契機,也是中國推進周邊外交的一項重要工作。例如雖然大陸許多地方電力不足,溫家寶表示為了「敦睦友邦」,決定繼續向湄公河沿岸國家供應電力。

 溫家寶還提出七點具體建議,包括: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在交通、能源和電信等領域的合作專案,加快建設南北經濟走廊、東西經濟走廊和南部經濟走廊,加強航運開發和資訊高速公路建設,為區域經貿合作搭橋鋪路。二、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以及海關標準和程序一致化,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三、大力拓展在農業技術和農業資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加快農業資訊網站建設,儘早簽署「次區域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適時召開次區域農業部長會議;四、加強保護資源和環境的資訊交流與執法合作,積極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計畫。 五、加強人力資源培訓,應在金邊計畫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在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領域探討形式多樣的人力資源培訓;六、積極推進衛生領域合作;七、探索多方位籌資發展基金,歡迎「亞洲開發銀行」予以長期支持。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溫家寶表示,應加快建設次區域的「南北經濟走廊」、「東西經濟走廊」、「南部經濟走廊」,同時加強航運開發和「資訊高速公路」建設,並推進本區域電力聯網和電力貿易,為區域經貿合作鋪路。(「東西經濟走廊」從緬甸到越南,貫穿整個東南亞。「南北經濟走廊」聯結中國昆明和泰國曼谷,由雲南乘車到泰國,將僅需20個小時。

次區域也將進一步降低人口跨國遷移門檻,促進經貿往來。此外,中國還積極出資配合「泛亞鐵路」的建設。一些學者甚至預測,次區域未來不排除出現類似歐盟「申根協定」式合作框架的可能。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評論,儘管開發上存在著矛盾,「大湄公河次區域」高峰會表明,各國都願意為共同利益讓步,使開發從無序到有序,從無規則到有規則。

在高峰會開幕前一天, 昆明也推出「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成果展」。由中國財政部主辦,包括「多元文化」、「傳統友誼」、「豐碩成果」和「美好前景」四個單元。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在開幕時指出,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啟動13年來,六個成員國已先後開展119個合作項目,總投資近53億美元。在所有合作專案中,貸款專案19個,投資近52億美元;技術援助項目100個,贈款金額超過1億美元。 李勇說,經過13年的發展,「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在硬體專案建設和軟體環境改善兩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展,有力地支持了本地減貧和發展。

6.總結

(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亞非所」翟崑教授評曰:

「大湄公河實際上就是把中國和東南亞的陸上國家,聯結在一起的紐帶,構成該區域國家相互依存的天然條件。從政治上看,中國和東盟致力於建設戰略夥伴關係,中國承諾要和本地區的開發中國家一起發展。從經濟上看,該區域正是『中國西部大開發』和『走出去』戰略的重疊區。從安全上看,這樣一塊山水相連、經濟合作日益緊密、能夠實現各國共贏理想的地區,理應成為『中國威脅論』的消弭之地。總的來看,中國參與次區域的合作開發,是『睦鄰』、『安鄰』、『富鄰』的具體體現。在此過程中,中國將與本地區中小國家,建立一種平等互信、互惠互利的新型國際關係。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就是這種未來新型國際關係的一個平臺。

  「中國和『大湄公河次區域』有關國家的合作,從早期的支持民族解放鬥爭、到抗法、抗美鬥爭,再到今天的經濟合作,體現了時代特徵的變化、國家利益的演變和共同關注的變遷。縱觀這段歷史,從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各自開發半條河,到合作開發一條河,從多種機制到GMS機制為主導,我們可以發現,合作是主流,多贏是目標。我們應該為歷史能走到今天而自豪。」

(二)「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陸建人教授評曰:

我們「也應當看到,該地區目前的各種合作機制大多不夠完善,沿岸各國利益尚需進一步協調。由於資金不足,許多專案仍停留在書面上,國際金融界和私營部門雖對其中不少專案頗感興趣,但由於對其前景把握不定而持觀望態度。今後,應當進一步突出『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權威作用,使之成為現有各機制中的主導機制,廣泛地動員國際資金,落實一批重點工程項目,提高合作成效,造福於沿岸各國人民。」

附錄:多惱河沿岸九國組織

1985年,多瑙河沿岸八個國家,在布加勒斯特簽署《多瑙河水管理合作宣言》,建立全流域統一的監管網路,實行整體性的國際流域管理。1991年召開的索非亞會議,進一步強化全流域的跨國協調,啟動「多瑙河流域環保計畫」,要求各國制定保護多瑙河國家行動計畫,並成立臨時執行小組,採用相同的環境評估方法,擬定《多瑙河戰略行動計畫》。1994年各國又通過《為保護和持續利用多瑙河進行合作的公約》(即多瑙河公約),為化解多瑙河流域水資源衝突、構築一體化管理法律框架、實現跨國環境保護明確了方向。同年成立「保護多瑙河國際委員會」,建立跨國監測網路以及污染事故早期預警系統,努力通過強化跨國合作、統一全流域管理來恢復「藍色多瑙河」浪漫原貌。(2005/7/7)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http://www.adb.org/GMS/default.asp

亞洲開發銀行http://www.adb.org/default.asp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