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兩岸政治新話語

 

王崑義(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刊自自由時報 2005年07月19日

 

阿扁上週在會見美國前助理國務卿薛瑞福時,曾提到「扁胡會」的條件是不以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為前提,希望中國對台政策能夠展現出「陽光」,而不是「北風」的思維。同一時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新黨人士時,卻仍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並強調「台獨是一條災難之路,堅決反對台獨才是愛台灣」。兩岸領導人對兩岸關係所使用的語言雖然「雞同鴨講」,但他們的話語中,卻透露了某種「陽光」的思維,讓兩岸看起來不是那麼僵持。

在國際關係領域裡,領導者語言的使用,通常是影響國際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取向。特別是政治語言不只來自社會權力,也是作為使用者所提出的特定政治議題、權力意志和社會身分的表徵。因此,政治語言通常是一組關於國家的政治或政策觀點以及價值選擇的陳述。它可以是一種勸說性、煽動性或威嚇性的表述,目的是要建構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可能是一種想像的安全威脅,以作為決策者能夠控制危機的基本工具。

就阿扁的政治語言使用來看,最近他對民進黨從政黨員有意赴中國訪問,勸說「沒什麼好接觸、沒什麼好了解的」;對中國拉攏泛藍、台灣農民的作法,直指是統戰、分化台灣的伎倆;對薛瑞福的說法所提到的「扁胡會」條件,是不以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為前提。這些政治語言除了展現阿扁的身分表徵之外,也讓中國相信他們的「統戰」作為,並未瓦解阿扁的權力意志,所以中國任何對台灣的「善意」,只有在政府公權力的範疇中進行架構才有其實存的意義,否則都只是一堆空話。因此,阿扁在這裡所使用的語言,似乎著重在威嚇性的作用。

然而, 阿扁的政治語言看似冷漠,卻是作為一個領導者在國家安全沒有一個確定性的保障之下,他必須在語言上建構出對自己國家的危機想像,領導者也唯有建構「威脅」的想像,才能讓自己的人民了解到當前國家政策的走向。只是,在阿扁冷漠的政治話語之後,他跟薛瑞福提到的「北風與陽光」的故事,雖然是有意讓美國人聽得懂,卻也流露出他對「扁胡會」的另一種期待與想像,這種勸說性的政治話語背後,讓兩岸關係也存在一個想像的空間。

相對於胡錦濤所使用的語言來看,三月份在「胡四點」的講話中,除了一貫的堅持一中原則之外,他曾表述「要爭取廣大臺灣同胞理解和支持我們的方針政策,同我們一道共同推進兩岸關係」,以及這次特別提到「愛台灣」的字眼,似乎更顯見胡錦濤有意以台灣善用的語言,不只表露出胡對台灣人民「親善」的一種態度,也要爭取台灣民眾的支持,所以這裡面勸說性的意味頗濃。

當然,如果要比較扁胡兩人的語言,阿扁所建構的危機想像是整個「中國」,胡錦濤的危機想像卻只是侷限於「台獨」﹔胡錦濤所要爭取的支持是「台灣人民」,阿扁的「陽光思維」所要爭取的卻可能只是胡錦濤一人,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拉攏台灣民心的野心不小,相對的阿扁在語言使用的指涉對象不是過於狹小就是過大,而且普遍存在威嚇的性質,這是台灣在使用政治語言作宣傳時的弱點。因此,面對中國一波波對台使用更柔軟的語言,在爭取民心上我們似乎還要再加把勁。

 

(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