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選舉、生活與學習

 

王崑義(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刊自自由時報 2005年12月06日

 

一場「泥巴仗」式的選戰結束以後,總不免要反思一下,我們在這場選戰中又學到了什麼?過去我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選舉是一種「選賢與能」的遊戲,但在負面選戰充斥的風氣下,選舉似乎離「選賢與能」的傳統觀念越來越遠,那麼我們舉辦那麼多的選舉,又可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提到這個問題,或許有很多人開始悲觀了,但如果我們先拿對岸中國的例子來看,也許就不會那麼悲觀。首先是二○○三年中國的衛生部長張文康因為隱瞞SARS疫情而下台,今年中國官員又因為隱瞞松花江石化污染,而導致環保總局局長辭職,不久前發生在江西的大地震,地方官員也極力的想隱瞞災情,導致眾怒再起。對於這些事件,香港的媒體評論為「制度性失效」所造成,它可能導致中央政府的權力被邊緣化,進而讓「中國崩潰」由此而起。

反觀,台灣因為有選舉,大家必須在共同的時間裡、共同的制度架構下接受「泥巴式」的檢驗,使得政治人物與公共議題擁有不斷被討論的空間,選民在民主化的制度架構下被社會化,學會用選票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台灣政府所面臨的「制度性失效」就會減少許多。

從這樣的理解中,我們或許不必對台灣的選舉感到悲觀,候選人提再多的「政策牛肉」,大都不是你我所關心的議題,因為能夠真正實現的比例是少之又少,民主本來就不是寄望每個選上的政治人物都是「偉大的政治家」,選民最卑微的要求反倒是,那些政治人物是否清廉,是否比較不會搞出一些錯誤的政策,甚至不會像中國的官員一樣,因為隱瞞一些災情,可能導致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這種對政治人物「負面」的要求,也是造成「負面選舉」盛行的因素,所以不必害怕「負面選舉」,因為有它,每一個政治人物必須在共同的制度架構下接受檢驗,它不只成為所有政治人物的共同經歷,也是另一種進步的政治。

 

 

(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