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台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自主意見(上)

 

賴怡忠(作者為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刊自 2006年01月14日 台灣日報

 

在一月一日陳總統的元旦講話對兩岸經貿事務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後,國內政壇馬上淪入對中國的經貿是否應該「開放」與「限制」的爭論中。泛藍政治人物與親藍媒體隨即指控陳總統的談話是「鎖國」,也有企業主公開表示對扁政府極度失望,但又表示只要再「忍受」兩年即可。甚至民進黨內部也有不同看法。新潮流系對外表示自己的兩岸立場是「積極定位、自信開放」,以表示和陳總統的不同。在朝野與媒體一陣混亂的當口,台灣智庫於2006年1月8日發表了一份有關國人對兩岸經貿關係的民意調查。由於結果與主流媒體對台灣社會對兩岸經貿看法的描述有相當差距,值得吾人進一步探討。

國人對兩岸經貿現況與政府的作為不滿

由於這份民調顯示出47.3%回答者有大專程度以上學歷,同時政黨認同上也出現國民黨(27.6%)、民進黨(11.1%)、親民黨(1.3%)、台聯(1.3%)的分配(其餘為無特殊政黨偏好),顯示在取樣上偏藍的可能性較高。然而這份民調的結果顯示,國人對於兩岸經貿交流上仍有相當一致的看法出現。74%受訪者認為台灣經濟太過依賴中國。有51.3%認為政府對台商赴中國投資應採嚴格一些的措施,認為政府應更開放者占33.6%,而願意維持現狀者只有5.2%。

以上的數字顯示國人對於台灣經濟過於依賴中國的現實是有體認的。由於在交叉分析中,發現國民黨支持者也有71.9%認同這樣的說法,可見這個共識基本上是跨越政黨。至於是否因此要限制到中國的投資,雖然認為要更嚴格限制者還是佔絕對多數,但與認為太過依賴中國經濟的七成四,顯有差距。這個差距表示對於是否要以限制對中投資來降低對中的經濟依賴,國人可能還有其他的看法,這包括是否以擴大對其他國家投資,如印度與東南亞,來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等。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對台商赴中投資只有5.2%希望維持現狀,這個數字顯示國人對於現在政府的兩岸經貿作為並不滿意。不管這是不是如泛藍媒體所言開放不夠,還是親綠評論家認為政府根本沒管理,這民調數字顯示,現在政府的兩岸經貿處理的確出了問題。

國人希望政府負起積極管理責任

66%受訪者在開放廠商到中國投資一事上,贊成政府應積極負起管理的責任,以有效降低開放的風險,不贊成者為21.7%。有接近半數(47.7%)受訪者認為政府對兩岸經濟交流要「能夠管理才開放」,19.2%認為要「多開放、少管理」,22.0%希望政府要「多管理、少開放」。此外,有62.5%受訪者認為政府加強對兩岸經濟交流的管理對台灣比較有利,認為不利的占24.1%。這些數字顯示出國人對於兩岸經貿往來的圖像,不像主流媒體所呈現的「開放vs.限制」這樣的二分法,而著重在如何有效的經營與管理兩岸經貿往來,同時希望政府能夠積極負起管理的責任。

由於這份民調也顯示有接近四成受訪者本身或其認識的親友有直接的中國經驗,而前面幾題的訪問結果也發現,這些人與沒有中國經驗的受訪者呈現類似結果,所以可看出,台灣人民對於兩岸經貿現況,因為有直接的感覺與瞭解,所以有自己的判斷,與主流媒體的描述不完全一致。對兩岸經貿也不完全以「開放vs.限制」這樣的二分法,對於陳總統所講的「積極管理」,也不把它視為「管制」,而是以兩岸經貿交流的經濟與政治風險評估為核心,對與中國的經貿交流持正面態度,但希望管理各種層次的風險。換言之,因為有交流的現狀就會有管理的需要,如果一味禁止,會因為不存在交流,所以沒有管理的必要。但在另一方面,國人也希望政府對於兩岸經貿有「積極管理」的能力,否則對「開放」是沒有信心的。這一點是將兩岸經貿論述定位為「開放vs.鎖國」的主流媒體無法看見的。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是超主流

在兩岸關係上,對於中國要求兩岸協商以「一中原則」為前提,有65.2%受訪者不贊成政府接受中國的條件,贊成者為21.9%。台灣的民意在此明顯的不認同泛藍評論家屢屢以「接受一中原則就不會有戰爭」,企圖說服政府接受「一中原則」來進行兩岸協商的作法。(待續)

 

 

(作者為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