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大學的品牌流動

 

王崑義(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刊自自由時報 2006年07月11日

 

不久前媒體曾報導一些台大、政大的教授寧願放棄台灣的教職,在超過兩倍台灣薪水的誘因下,轉戰到中國的北大、清大任教,這些媒體擔心這股效應將讓台灣的大學在品牌上失去競爭力。當然,報導中也隱約的把它視為是台灣總體競爭力消失的冰山一角,這樣的推論是否合理,值得思考。

其實,大學教授的流動不只是台灣在擔憂,中國的北大、清大最近也面臨同樣的困擾,他們這幾年來發現香港的大學以更優厚的待遇和獎學金,不只挖走北大、清大的老師,也大量吸引中國的學生放棄念北大、清大,轉向未來出路可能更好的香港大學就讀,所以大學師生的流動,有時無關學術成就,反而是一種「品牌效應」所造成。

北大的一位教授齊國偉就認為,大學在師生的爭奪戰中,常受新聞效應產生的影響,在知名度的品牌價值下發生流動。知名度是一種難以估量的資產,知名度高的大學,無論何時、何人來做評價,都會在社會上、考生心目中或是各種名校排行榜上佔有優勢。

台灣這幾年在「中國崛起」的效應下,媒體大量的不平衡報導,使得民眾對兩岸的「品牌」產生了流動性。特別是媒體的報導幾乎是一面倒的向中國傾斜,對中國各方面的報導傾向於正面的一方,對台灣的報導則多數是負面的一方,這種大量不平衡的信息讓台灣的民眾,對中國的思考產生了憧憬式的讚美,對自己的國家反倒傾向於悲觀的、沒有未來性的負面想像,這種價值意識的產生,不只一般民眾無法正確判斷兩岸的優劣,即使貴為知識份子的大學教授也不免受到影響。

所以不必太相信中國的北大、清大在學術成就上就比台灣的大學好,起碼在全球大學的排行榜上,台灣的大學並不見得比他們差,台灣民眾對中國名校的印象,多數是受到媒體不平衡報導所產生的「品牌效應」,如果台灣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相信台大、清大對他們的吸引力,必然要勝過中國的北大、清大,這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社會所具有的優勢。

 

(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TOP

   
 

 

---關閉視窗---